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

用AI守护绿色未来:广财学子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研发纪实

项目缘起:如何用AI赋能垃圾分类智能化升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,生活垃圾产量逐年上升,垃圾分类已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。然而,根据我们前期在实地调研…

项目缘起:如何用AI赋能垃圾分类智能化升级

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,生活垃圾产量逐年上升,垃圾分类已成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。然而,根据我们前期在实地调研中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,当前公众分类意识不强、对分类知识掌握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,导致垃圾分类效率低下。为此,我们的团队计划设计并实施一套“智能垃圾分类识别显示系统”,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垃圾分类的智能化水平,辅助居民正确投放垃圾,并通过试点项目验证其实际应用效果。

该系统主要包括图像采集模块、图像识别模块以及结果显示模块。具体而言,在每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加装摄像头与显示屏设备后,当用户投放垃圾时,系统会自动拍摄垃圾图像,并利用部署在边缘设备上的深度学模型(如ResNet18)进行实时识别。识别出的结果将即时显示在屏幕上,告知用户所投垃圾的具体类别,从而实现即时反馈与分类指导。此外,系统还可以结合语音播报或LED灯光提示等手段进一步增强用户体验,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知情权。

在技术实现方面,本系统采用轻量级的ResNet18网络作为图像分类模型的基础,确保即使在硬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较高的识别准确率。同时,所有图像预处理、特征提取及模型推理过程均在本地完成,既保证了系统的快速响应,又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。除此之外,系统还支持数据记录与上传功能,为后续的数据分析、行为研究及管理优化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。

项目的核心思路在于首先检测图片中垃圾的具体种类,然后依据国家相关标准,使用字典将其映射到对应的垃圾类别中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我们查阅了相关的国家标准文件,统计出了最常见的40种垃圾,并基于此建立了详细的映射关系(如图所示)。通过这种精准的分类方式,不仅能有效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性,还能促进环保教育的普及,助力构建更加绿色和谐的城市环境。

68b50bc960f2c

训练调试:当ResNet遇到垃圾桶,我们如何平衡算力与精度?

为验证本系统中图像分类模型的有效性,并选择最适配实际部署环境的模型架构,我们构建了一个涵盖40类常见生活垃圾的数据集。每类垃圾收集约1000张图像,总计约4万张图片,并按照8:1:1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、验证集和测试集。所有图像统一调整为224×224像素大小,并进行了包括归一化、随机翻转、旋转在内的数据增强操作,以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与鲁棒性。

在模型训练方面,我们分别训练并评估了四种主流深度学架构:自定义轻量级CNN模型、ResNet18、ResNet50以及YOLOv5s。其中,CNN模型是本项目实际部署所采用的结构;ResNet系列作为经典的图像分类网络,具有良好的准确率表现;而YOLOv5则尝试通过目标检测机制识别图像中的垃圾主体并进行分类,以探索其在单物体场景下的适应性。所有模型均使用交叉熵损失函数(CrossEntropyLoss)进行优化,采用Adam优化器,初始学率为3e-4,训练轮次设为50,批量大小为64。同时,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引入早停策略(Early Stopping)以防止过拟合,并在验证集上保存最优模型参数用于后续测试。

为了全面评估各模型性能,我们采用了多个关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,包括准确率(Accuracy)、F1-score(Macro)、推理速度(FPS)、模型参数量(Params)以及是否支持边缘设备部署等。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:

表1 不同模型性能对比

spacer

68b50cf5b6e0e

从表中可以看出,ResNet50在准确率和F1-score上表现最佳,说明其具备更强的特征提取能力和分类精度。然而,由于其模型参数量较大、推理速度较慢,导致在资源受限的边缘设备上难以稳定运行,因此不适合作为部署模型。相比之下,ResNet18在保持较高精度的同时具备较好的推理效率,适合在硬件条件有限的场景下应用,因此被选为本项目的最终部署模型。

YOLOv5s尽管主要设计用于目标检测任务,但在本次实验中也展现出一定的分类能力。尤其在图像中存在背景干扰或多物体的情况下,YOLOv5可以通过定位垃圾主体来提高识别准确性。不过,在本项目所关注的“单图单垃圾”应用场景中,其优势并不明显,反而因其结构复杂导致推理速度下降,且训练过程更难收敛,因此未被选为最终部署模型。

为进一步分析模型在实际分类中的表现,我们还绘制了混淆矩阵,对各模型的误分类情况进行可视化展示。结果显示,四类模型在“湿垃圾”与“干垃圾”的分类中均存在一定混淆现象,尤其是在垃圾外观相似或包装未拆解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误判。例如,“奶茶杯”常被误判为可回收物而非其他垃圾。这表明未来可通过引入更多细粒度特征、多模态信息(如文本描述)或结合后处理规则进一步提升分类效果。

综上所述,通过对多种主流深度学模型的训练与对比实验,我们验证了不同模型在垃圾分类任务中的适用性。虽然轻量级CNN模型在推理速度上占优,但ResNet18在分类准确率、稳定性与部署可行性之间达到了最佳平衡。最终,基于项目部署环境的硬件限制与响应速度要求,我们选择基于ResNet18结构的模型作为实际部署方案,并计划通过模型压缩、量化等方式进一步优化其性能,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。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,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、暗示和承诺,仅供读者参考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(内容、图片等),请及时联系本站,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。

作者: admin

没有了

已是最早文章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