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:近日,华东政法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三名同学,正在以他们的创新之举,为视障人士的出行带来新希望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,他们聚焦于视障群体的出行困境,潜心研发“基于多元信息感知与图像处理的智能导盲系统”,用科技的力量为视障人士点亮前行之路。
在机器人已经可以在舞台上扭秧歌的今天,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正裹着每个人涌向新的未来,也将为特殊群体带来新的可能性。据不完全统计,我国约有1700万视障人士,而他们正面临这样的现实困境:传统导盲犬数量稀缺,全国仅400余只,平均四万视障者共享一只,盲人几乎不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导盲犬;盲杖功能单一,难以应对复杂路况,却是大多数盲人出行的唯一辅助手段;盲道被占、设施缺失更让出行难上加难。当科技浪潮席卷全球,如何用创新填补视障群体的“感知鸿沟”也成为了有待解决的问题。
数字化浪潮下的科技温度:智能导盲系统破解视障出行难题
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团队给出了属于他们的答案,其团队成员研发的“基于多元信息感知与图像处理的智能导盲系统”,以硬核技术为基石,以人文关怀为底色,为视障人士打造了一双“数字之眼”,助力他们跨越障碍,拥抱自由。
破解困局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支撑,更需要对视障人士困境的真正理解,为此,该团队也联系了上海市松江区残联,对多名盲人做了访谈,深入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。在访谈中,该团队了解到,有一部分盲人平时也会用手机作为导航工具,但鉴于手机并非专为盲人设计,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会碰到不少的问题,“经常到了地方也找不到店”其中一位受访者说,“就导航到店附近一块就停了,我们又看不见,只能问周围的路人”。该团队也了解到,之前已经有过相关的可穿戴的智能导盲设备投入了测试使用,但由于其无法真正解决盲人们所面临的困境,如今已经渐渐销声匿迹了,大部分盲人也回归了采用传统盲杖作为出行辅助工具的日常。
在研发过程中,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团队拒绝“上帝视角”的技术傲慢,通过一场场真实的视障者访谈,让系统的设计更贴近视障人士的真正需求,“科技助残的终极目标,不是‘替代缺陷’,而是‘拓展可能’——让视障者以自己选择的方式融入世界。”
图为部分采访实录推文图。孟鹭鹭供图
系统性创新:三位一体守护视障出行安全
面对视障人士出行中的复杂挑战,项目团队聚焦“环境感知—智能决策—实时交互”全链条,构建了集硬件、算法与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导盲系统。系统搭载 Cortex-M3核心板、树莓派及多模态传感器,通过 OpenCV视觉库 与 YOLOv5目标检测算法,实现了对道路障碍物、红绿灯、盲道等场景的毫秒级识别;结合温湿度传感器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,首创 “路面状态+人体姿态”双预警机制,可实时监测湿滑路面与跌倒风险,并通过蜂鸣警示与语音播报双重提醒用户避险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系统的 “人机协同”设计:通过蓝牙与5G通信模块,用户可实时与亲友端App共享路况画面与定位信息。紧急情况下,系统自动触发GPS定位与一键求助功能,将现场照片、位置坐标同步至紧急联系人,构建起“前端预警—中端响应—后端救援”的全方位安全网络。
项目团队更将技术普惠理念融入实践:通过模块化设计,系统可适配不同场景需求。相对于传统导盲犬,该设备成本更低廉,可生产数量也没有太多限制;配套相应的App,可以让视障群体与家属快速掌握使用技巧,真正实现“科技落地,服务到人”。
图为智能导盲系统的功能逻辑框架。孟鹭鹭供图
图为智能导盲系统的核心功能分布图。孟鹭鹭供图
图为电脑端的障碍物识别界面。张婕仪供图
社会价值:科技助残的中国方案
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视障人口超2.2亿,但导盲犬数量严重不足,传统盲杖与电子设备亦难以应对各种复杂环境。智能导盲系统的诞生,不仅填补了市场空白,更呼应了国家“科技助残”的战略需求。该项目也有着更深的时代意义,它将呼吁社会在数字化的浪潮下关注特殊群体权益,推动公共场所优化无障碍设施,助力无障碍社会建设;也将降低社会成本,部分替代导盲犬功能,缓解训练资源稀缺难题;更将通过远程监护与实时交互,帮助视障人士重建出行信心,促进社会融合,赋能人文关怀。
当AI算法遇见人文温度,当冰冷代码化作温暖守护,智能导盲系统用科技重新定义了“视界”的边界,“技术不该是冰冷的,它必须听懂普通人的叹息”。未来,团队将持续优化系统性能,拓展应用场景,为视障群体提供更智能、更包容的中国方案,这也将是新一代中国青年在智能助残领域给出的亮眼答卷。
通讯员 张婕仪 陆屿 孟鹭鹭